10月23日下午,2014中国计算机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数字远程医疗养老和大数据论坛”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1亿,而医护人员仅600万人,医疗资源匮乏。而我国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医疗IT建设才刚起步,难以应对我国2.1亿老人中2/3患有无传染慢性疾病的现状,无法保持老年人高质量健康生活和医疗需求以及政府对管理区域健康卫生状况的监管。
如何建立适合我国老人健康平台,使600万人医护人员提升效率应对1.4亿无传染慢性疾病的老人?建立中国城乡居民老人身心健康评估标准体系,对2.1亿老人身心健康分类?化解众多老人的医疗救助需求?如何解决既为老人建立个性化健康方案,又保障终身电子医疗档案随时共享的及时需求? 还能保障信息安全?本次“数字远程医疗养老和大数据论坛”将围绕这些话题展开。
本次论坛主席由CCF高级会员、微机专业学会委员、天津开发区奥金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翚担任。
李国翚首先在论坛上作“移动医疗体系支撑的建立”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建立医疗健康生活服务平台,用于监控老人生活方式时间、生活事件,自动生成生活方式模式,分析各生活模式下的诊断,汇集监控数据。互通医生和老人间网络服务平台的有效医疗信息,实现远程支持、生活指导和有效训练,及日常医疗。这种由智能传感器、智能医疗设备的健康助理终端(Personal Health Aid Terminal),应用网络化技术汇联医疗机构的医护救助服务体系平台,基于个人健康档案,达到为个人用户提供个性化终身医疗、提高健康意识、高质量及时医疗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为缓解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提供一种技术手段,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解放军总医院省远程医疗和十院百科项目技术总监,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常务副主任尹岭在论坛上作“移动医疗与医疗大数据”报告。他在报告中谈到:国家发改委和卫生计生委2014年启动了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 要求将远程医疗纳入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和新农合报销,纳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考核体系,制定远程医疗标准规范,建立远程医疗服务模式运行机制。我国现有门诊和住院不能满足老年人保健和医疗服务需求。城市大医院老年人看病难,需要专家到社区,失能老人出门难,需要上门服务,农村老年病需要专家诊疗。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老年人有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全国积累了海量有关老年人健康和医疗大数据。如何实现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提升老年保健和医疗服务水平,需要解决数据采集、汇交、存储、服务及信息安全系列难题。尹岭在报告中建议创建老年养老和医疗服务物联网,实现远程门诊进社区、远程监护进家庭,解决城市老年人到医院看病难问题。将老年远程医疗服务延伸到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现农村老年人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和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姚建铨在论坛上作了“建立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和展望”报告。他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提高,但我国“未富先老”,困扰着我国发展。因此提出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的先进IT技术解决医疗养老服务的问题。姚建铨回顾了2011年香山“427”会议“老年健康信息服务科学化问题”到多次组织“老人健康论坛”的进展,阐述老年健康信息服务工程的战略目标定位、主要工作任务、预期成果、保障体系建设和工程路线图。并分析了国家部委近期远程医疗政策和规范,对我国医疗养老结合服务体系的推动作用。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智慧健康创新总监冯东雷在论坛上作了“依托医疗互联网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报告。他在分析人口老龄化、慢病威胁、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在养老领域包括医疗健康与生活服务两类需求,并从生理、心理、环境3个维度作了剖析。并从以下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a) 资源层面:重组、整合现有健康&养老资源。b) 服务模式:基于碎片化资源,跨地域、跨时间、重构服务流程O2O c) 运营模式:健康养老服务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购买服务+增值服务收费;产业联盟,共赢。才能保障可持续性。 d) 支撑技术:结合以上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配套的标准规范、体制政策。
CCF深圳分部副主席、CCF人机交互专业组副秘书长作了题为“可穿戴设备终端与医养结合健康平台”报告。他在报告中结合深圳市中兴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深圳市发改委“基于生命体征的传感网络技术智能手机及其产业化”项目的成果,介绍了穿戴式健康终端、智能手机的健康服务软件、移动健康与养老服务的云平台的研发和推广进展,以及面向穿戴式健康终端行业合作伙伴的开放云平台和健康设备数据接口的策略。
北京科技大学首席教授王志良在题为“养老服务与数字医疗”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信息惠民工程中的医老服务的国家目标导向,国家大力推进医养科技服务,民政部成立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发改委开展了智慧养老物联网重大专项示范工程,信息惠民工程。介绍了实际需要以友好易用为特征的养老服务信息化技术,主要指自然友好的语音和视觉交互技术,人体感知技术(可穿戴技术),以老人照料为中心的智能环境,智能家居照料技术(智能环境技术),友好服务技术(交互技术,服务机器人技术),情感计算和心理慰藉技术,交互安全与隐私交互等技术。 重点介绍以物联网数字家居为环境的养老健康、家电控制、老人安全、老人服务信息提醒技术与系统,展望了医养服务信息化的未来研究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双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际 MBA江合在论坛上作了“用金融手段促远程医疗和养老产业发展”报告。他在报告中与大家分享了:1、远程医疗和养老健康产业现状;2、产业政策;3、基于国际比较解析智慧医养产业的市场潜力与规模;4、产融结合与发展;5、产业投资(大健康企业IPO/PE/VC投资分析、大健康产业基金投资方向、大健康产业基金投资路线);6、金融手段促进行业发展(创投基金、成长基金、并购基金、定增基金、科技孵化器等);7、创新模式分享(中以智慧谷、台湾健康谷)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陈东义在论坛在作了题为“ 从移动到穿戴,不止眼镜和手表:深度探讨智能穿戴”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可穿戴计算技术从上世纪末经历了第一次“热潮”后,“寂寞”了多年。可喜的是, 2012年谷歌智能眼镜的推出引爆第二波全球可穿戴热潮,而2014年初在美国举行的CES大会上,可穿戴成为主题,则进一步将其推向高潮。与上次以研究为主的热潮不同,这次是开发热、产品热、市场热与投资热。在这股热浪冲击下,业界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蓄势已久、花样繁多的原型和产品乘势涌出,“井喷”似的影响者相关产业和应用领域。陈东义在报告中与大家共同探讨可穿戴计算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概念、技术、跨界与趋势,拟涉及可穿戴属性、模式,可穿戴电子,蓝领计算,身体传感网络,可穿戴交互与穿戴机器人等等,以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为可穿戴研究和产业化健康发展助力。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杰在题为“物联网标准及医疗健康应用探讨”的报告中,介绍了国际、国家物联网标准推进情况,重点介绍目前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国家标准,以及由中国牵头的ISO/IEC 30141 IoT Reference Architecture. 并简要分析目前医疗健康物联网标准和应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美国白宫亚太裔委员会健康保健小组成员陈梦在论坛上介绍了“美国移动医疗法规和标准——移动医养服务”。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副秘书长田兰宁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中国医养产业的机遇及挑战”的报告。
李国翚作”移动医疗体系支撑的建立“报告
冯东雷作”依托医疗互联网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报告
芦东昕作”可穿戴设备终端与医养结合健康平台“报告
陈东义作”身体传感网络与健康监护“报告
江合作”用金融手段促远程医疗和养老产业发展“报告
田兰宁作”中国医养产业的机遇及挑战“报告